东汉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,被誉为“明章之治”,指的是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执政的时代。这个时期,东汉国力强盛,百姓安居乐业,社会稳定,内外安定,政权处于巅峰。然而,纵观这个时代的前后,发现虽然刘庄和刘炟父子同为皇帝,但他们的治国方针却截然不同。刘庄延续了光武帝刘秀晚期的政策,加强对宗室、外戚和勋贵的管理,避免他们过度干政。然而,刘炟登基后,完全背离了父亲的政策,开始依赖外戚势力,拉开了外戚干政的序幕。这个现象最终在刘炟去世后失控,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那么,为什么刘炟会打破父亲和祖父的政策,重新恢复外戚的权力呢?要理解这一点,我们需要回溯汉朝外戚干政的历史根源。汉朝最初的外戚掌权可以追溯到汉高后吕雉时期。刘邦去世后,汉惠帝刘盈软弱无能,吕雉便篡夺了政权,建立了吕氏外戚集团。吕雉去世后,周勃、陈平等开国元勋联合刘氏诸侯王,推翻了吕氏集团,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,这便是汉文帝。自此,汉朝的皇太后逐渐形成了一个“家族集团”的政治传统,西汉时期,吕氏外戚的教训深深烙印在政治历史上,之后的窦氏、王氏等外戚集团也频频干政,最终导致了西汉的灭亡。
展开剩余72%东汉建立初期,刘秀深知外戚问题的严重性,因此在政权稳定后,对外戚势力进行严格控制。刘秀有两位皇后——郭皇后和阴皇后。郭皇后生有刘疆,而阴皇后则是汉明帝刘庄的母亲。两位皇后和两位太子分别代表了东汉初期的两大勋贵集团——中原和河北的勋贵,这些家族曾帮助刘秀打下江山。然而,随着刘秀晚期这两大集团争权夺利,郭皇后被废,刘疆也让位于刘庄。刘庄即位后,开始加强对外戚、宗室和开国元勋家族的打压,这些贵族家族被排除在政权之外,使得朝政更加稳固,国家逐步走向繁荣。
然而,刘庄去世后,刘炟即位成为汉章帝。初期,马太后依旧执行刘庄的政策,继续打压外戚。但随着马太后的去世,刘炟开始改变政策,重新启用了外戚。马防、马廖等人逐渐掌握了重要职务,他们都是马太后的亲戚。马防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,而马廖本为虎贲中郎将,刘炟则将他们提拔为更高职位。虽然马家出身显赫,但由于马援和马太后生前对家族管理严格,马家掌权后并未滥用权力。然而,刘炟在对窦氏的纵容上则完全放松了警惕。刘炟将窦融的曾孙女立为皇后后,窦家在朝廷中的权力愈加膨胀。窦宪被任命为侍中,窦笃则成为黄门侍郎,窦氏的权势逐渐失控,最终窦太后干预朝政,导致外戚专权的局面愈发严重。
刘炟即位时,年轻且缺乏经验,没有自己的执政班底。由于刘庄严格限制贵族集团结党,刘炟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势力。东汉刚经历了多次天灾,社会动荡不安,少数民族部落也趁机起义,刘炟在治理危机时遇到了许多困难。老臣们要求宽政,以此纠正刘庄时期的严苛措施。为了平稳过渡,刘炟不得不向这些老臣妥协,从外戚中选拔人才,这才慢慢稳定了局势。通过马太后和外戚的支持,刘炟逐渐掌握了朝廷的控制权。
在刘炟执政时期,东汉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外戚、朝臣和刘氏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制衡。国家表面上安定,社会逐渐繁荣,但外戚干政的隐患依然存在。刘炟虽然警惕外戚权力过大,但在他的领导下,外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,最终导致了窦氏专权的出现。刘炟去世后,年幼的汉和帝刘肇继位,窦太后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,外戚干政的局面最终成了东汉灭亡的一个关键因素。正如西汉的历史教训所示,外戚专权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,而刘炟虽然深知其中的风险,但在权力博弈的压力下,依然未能有效避免外戚干政的复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