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,曹操麾下有闻名遐迩的“八虎骑”和“五子良将”,袁绍则以“河北四庭柱”著称,刘备麾下的“五虎上将”声名远播,而孙权统领的江东,也有“江表十二虎臣”这样一批精锐猛将。
这“江表十二虎臣”具体包括:程普、黄盖、韩当(孙坚的老部下)、蒋钦、周泰、陈武、董袭(曾是孙策起兵的中坚力量)、凌统、徐盛、潘璋(孙权亲自提拔的将领)、甘宁以及丁奉。
其中,徐盛和董袭已经在之前介绍过,详情可见:
徐盛:他是三国时期江东的一员猛将,虽然名气不及周瑜、吕蒙那么响亮,却曾两度在陆战中击败魏军,得到了与张辽同等级别的殊荣!
董袭:这位东吴将领,号称能媲美清朝名将邓世昌,而且他在三国里被认为是乘船战斗能力最强的将领之一。
本次则要介绍的是陈武和凌统两位英杰。
先从逍遥津之战爆发之前,两人的经历说起。
陈武,字子烈,出身于庐江郡。
早在194年孙策驻扎寿春之时,年仅十八七岁的陈武便主动前往求见孙策。此后,他跟随孙策渡江东征,屡建战功,被封为别部司马(据记载,孙策在寿春时,陈武专程前去拜访,因随孙策渡江征战有功,授予别部司马职务)。
展开剩余85%袁绍去世后,其部曲被刘勋接管。至于袁术灭亡后,他的部曲由谁继承?顺便提一句,孙策和周瑜分别在何时迎娶了大小乔?
刘勋麾下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庐江兵,这支部队性格躁动、果敢坚决,作战时残酷凶狠,视死如归,这种风气可谓他们的传统(史书上说“人性躁劲,风气果决,包藏祸害,视死如归,战而贵诈,乃其旧风”)。
孙策施展妙计,诱使刘勋派兵攻打上缭。刘勋大军出动之时,孙策趁虚而入,迅速绕过前线,突袭刘勋后方大本营皖城。此时皖城空虚无防,江东军一举攻破了刘勋的老巢(记载“勋不从,兴兵伐上缭,偕潜军至海昏邑下,宗帅得知,弃城逃遁,勋一无所得,策果袭其后”)。
这场战役中,孙策俘获了大量庐江兵,挑选其中精锐交给陈武统领。陈武仁厚宽厚,很快便赢得了庐江兵的军心,所率军队屡战屡胜,攻无不克(“策破刘勋,多得庐江人,料其精锐,乃以武为督,所向无前”)。
孙策能放心将兵权交付给陈武,足见他在孙策心中的分量之重。
孙权接掌江东政权后,对陈武同样极为优待,多次亲自到陈武家中探访(“及权统事,转督五校。仁厚好施,乡里远方客多依托,尤为权所亲爱,数至其家”)。
后来,陈武因屡立战功,升任偏将军(“累有功劳,进位偏将军”)。
不过陈武的战绩并不算特别出名,相比之下,凌统的名声要更大一些。
凌统,字公绩,出生于吴郡。
他的父亲凌操是孙策早期寄居淮南时的部下,忠心耿耿,勇猛无比,经常担任军中先锋,勇冠三军。
孙权发动第一次江夏战役时,凌操率先冲锋陷阵,乘轻舟单独突进,结果被敌将甘宁射杀(“权讨祖,祖军败奔走,追兵急,宁善射,将兵在后,射杀校尉凌操”)。
孙权随后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,接替父亲统领生前的部队(江东军制中独特的私兵体系)。
凌统最为人知的战绩是随孙权参加的第三次江夏战役。
208年,孙权命令周瑜任前部大督,再次亲自领军征讨。
凌统担任前锋,与黄祖的先锋将领张硕遭遇。凌统虽仅乘一艘战船,但无所畏惧,强势冲向张硕的旗舰,随后带兵登船斩杀张硕。张硕部下见主将战死,纷纷献船投降(“权复征江夏,统为前锋,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,深入敌阵,斩黄祖将张硕,尽获船只。还以白权,引军兼道,水陆并进”)。
黄祖为阻挡江东军,在汉水入长江处设下两艘巨大的蒙冲战舰,横截江面,并用棕榈绳索将巨石绑作锚,使战舰固定,同时布置千余弓箭手严密防守,形成移动的堡垒,封锁汉水口(“权讨黄祖,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,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,上有千人,以弩交射”)。
面对这样的坚固防线,江东军难以使用攻城器械攻破,且弓箭手密集射击,箭如雨下,使江东军前进受阻。董袭和凌统率领各自的敢死队百人,每人穿两层铠甲,乘坐大船冲入敌阵。董袭亲手砍断两根缆绳,使蒙冲巨舰失去锚固,漂移开去,江东军得以继续挺进(“飞矢如雨,军不得进。袭与统俱为前部,各率敢死百人,身披双铠,乘大舸船,突入蒙冲。袭以刀断两缆,蒙冲横流,大兵遂进”)。
凌统是这场战役的功臣之一!
凌统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勇猛,还为人亲贤轻财重义,是江东有名的国士。
215年八月,孙权率十万大军进围合肥,凌统和陈武一同随军出征。
江东将领普遍轻敌,认为合肥之战胜券在握。
但张辽很快洞察江东军弱点,虽然江东军人数众多,但军中部曲众多,且多为各将领的私人军队,调度混乱,阵型尚未完全布置好。
张辽认为趁机突击,切断敌军指挥核心,便有可能一举获胜!
他对手下的并州八百精骑极其信任,这支部队是他亲自训练的精锐,战斗力极其恐怖(军力排序中,凉州军居首,紧随其后是并州、幽州军,随后是泰山、丹阳军,再是其他地方部队)。
张辽率领八百骑兵猛然冲阵,陈武刚接战便阵亡,宋谦和徐盛所部也纷纷溃逃(“合肥之役,张辽猛攻,诸将不备,陈武阵亡,宋谦、徐盛溃逃”)。
徐盛武器全被击毁,幸亏贺齐的中军顶住张辽的攻击,才使徐盛能重新集结兵力(“徐盛兵器损坏,贺齐中军抵挡张辽,徐盛得以重整”)。
张辽在阵中杀敌如割草,不断高呼自己名字,气势如虹(“张辽披甲执戟,先登陷敌阵,杀敌数十,斩二大将,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号”)。
他一路杀到孙权的主帅旗帜下,意图效仿关羽白马斩颜良、白狼山虎豹骑斩敌将的壮举,甚至野心更大,要在十万大军中斩杀敌军主帅。
这要成功,张辽无疑将成为三国第一勇士!
孙权见状大惊失色,急忙退往高地,用大戟自卫(“权大惊失色,退至高冢,以长戟自守”)。
待稳住阵脚,他发现张辽仅带数百人,便开始调集各路军队合围张辽(“望见辽部众寡,乃聚重围之”)。
张辽见攻势受阻,选择突围,但未能全部冲出,部下大声喊着“将军要舍弃我们吗?”张辽反而带着突围的几十人又冲入重围,救出余下几百人。孙权军队因此溃败(“权军望风披靡,无人敢挡,士气大落”)。
孙权知道此战难以取胜,守城十余日后决定撤退(“守合肥十余日,城不可攻,遂撤军”)。
撤退时,为了稳住军心,挽回颜面,孙权决定亲自断后,留下最精锐的护卫千余人,以及吕蒙、蒋钦、凌统、甘宁四大猛将的私兵,共计一万精锐驻守逍遥津。
从孙权的安排中,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将领战斗力的判断,显然最强的猛将都被留下了。
张辽见状,率军再次杀向逍遥津(“张辽窥知孙权布阵,率步骑猛攻”)。
并州军的战力极其强悍,江东的精锐在他们面前显得势单力薄,甘宁、吕蒙、蒋钦三人联手才勉强抵挡住张辽。
孙权再次大惊,意识到两军战力悬殊,便命凌统率队突围。
凌统护送孙权成功脱险后,又返回阻击敌军,最终其部曲几乎全部牺牲(“凌统力战护权出围,复与张辽交战,左右皆死,身亦负伤,权得以脱险”)。
估计孙权安全后,凌统才退兵,但由于桥梁被毁、道路断绝,凌统只能穿着铠甲跳入水中潜泳逃回(“桥断路绝,统穿甲潜行回营”)。
这两场战役揭示了双方陆战能力的差距。
凌统负伤极重,幸得卓氏家族的良药救治,才未丧命(“伤势严重,幸赖卓氏良药,方得保全性命”)。
喜欢冲锋陷阵的凌统,之后便鲜有再冲锋陷阵的记录。
逍遥津之战之后,孙权的两大虎将,一个阵亡,一个重伤,江东军心大乱。
孙权被迫开始重新谋划,西进战略由此萌芽,也为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