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治初年,满族贵族以阿济格为代表,曾向摄政王多尔衮建议,效仿明朝旧有的分封制度,将宗室诸王分别派往各省担任藩王。然此举遭到了以汉臣范文程、洪承畴为代表的反对声音。多尔衮在权衡利弊后,最终决定维持关外时期“封而不建”的传统制度,拒绝大规模分封。
总体来看,多尔衮的决策颇具远见。如果当初采纳了阿济格等人的方案,清朝极有可能重蹈明朝覆辙,难以维系后来长达267年的国祚。那清朝的分封制度相较于明朝,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?简言之,清代亲王和明代藩王在本质上又有何差异?
熟悉明史的读者应知,明朝藩王的封号多以地名命名,如山东封为鲁王、山西为晋王、陕西为秦王。藩王成年后,必须“之国”,即不得留在京城,必须前往封地生活。藩王拥有直属军队,虽然明中期起藩王的护卫力量不断被削减,但整个明朝时期,藩王护卫人数仍相当可观。
明朝分封诸王的总体原则是“列爵而不临民,食禄而不治事”,藩王所辖地区仍由官府管理民政。换言之,诸王虽有名义上的爵位,但已经被剥夺了参与政务的实权。
展开剩余77%但自朱元璋起,诸王享有极为优渥的经济待遇。除固定的宗禄外,各地藩王还拥有大量庄园和田地,数目多达数万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顷。这些土地绝大多数来源于民间,意味着民众的财富被大规模收归王府。
此外,明代亲王世袭罔替,其子孙也享有高等级宗室爵位。到明中期,藩王的开支几乎占据国家赋税总额的一半。嘉靖时期,全国漕粮征收400万石,而宗室亲王的宗禄却高达800万石,资源远超国家负担能力。
虽然嘉靖后期开始压缩宗禄,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压力,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,催化了明朝的灭亡。与其说明朝被农民军推翻,不如说是被这些宗室藩王们消耗殆尽。
清朝入关并定鼎中原,自然深知明代分封制的教训,遂对制度进行改革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,清朝只在少量地区拨给庄园。王公庄田具有三大特点:一是分布受限,仅在京师附近的直隶地区部分区域及长城以北荒地,而非遍布全国;二是庄田授予为一次性,分封后不再新增,皇帝为了保障宗室生活,有时赠予马场或荒地,但原则上不允许圈占民地;三是总量较少,除开国诸王圈地多外,入关后分封的庄园普遍规模较小,一般仅数百顷,仅为明代藩王庄园的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。
明末农民军猛烈打击藩王府邸,主因正是藩王囤积大量庄园,搜刮民间财富;而清末则未出现类似大规模反抗。
其次,宗室俸禄得到合理控制。为避免明代宗禄过高的问题,清朝实行降级继承制,世袭高爵位的极少,仅有少数铁帽子王。据不完全统计,清朝亲王和郡王的总数仅为明代的十分之一左右。乾隆朝以后,随着人口增长,高爵位宗室寥寥无几,98%的宗室无爵位,沦为闲散宗室。
这些闲散宗室虽名义上仍属皇族,但朝廷赐予的宗禄极低,约相当于一名八旗兵的军饷。乾隆皇帝为维护他们的体面与基本生活,曾特下旨赐予闲散宗室四品顶戴。
第三,宗室王公得以参与政务。清代诸王不再分封各省,而集中于京师,方便他们参与朝政。清初诸王权力巨大,军政大事均需征求其意见,尤以军事为重,诸王亲自带兵。康熙后期,王公政治地位有所削弱,但仍享有相当的参政议政权。乾隆时期,诸王权力受限,不得入军机处,只能担任虚职。然而咸丰以后,宗室权力回升,从恭亲王奕?到摄政醇亲王载沣,诸王权势再度显赫,凌驾群臣之上。
清代分封制度明显优于明朝,但也存在不足,主要受关外时期制度影响。宗室王公通常领有下五旗佐领,这种主奴关系带来负面影响。例如康熙晚年九子夺嫡,王公各旗与官员结党营私,激化了政治混乱。此外,宗室王公凭借主子身份敛财,逼迫佐领官员贪污国家财物,助长腐败。
总体而言,清代分封制较为成功,统治者能以长远目光,限制宗族利益,减轻百姓负担,体现了历史的进步,值得肯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