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,虽然它的存在时间与西汉相差无几,但在这近两百年的历史中,东汉经历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,却远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种种挑战。
东汉的政治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组成部分:最初的几位皇帝还算贤明且有能力亲政,之后随着政权的逐渐转移,朝政逐步被外戚掌控。而除了外戚,宦官势力也始终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,成为了影响政局的重要力量。
外戚势力的兴起通常与皇帝年幼继位有关,许多时候是由太后出面辅佐,而太后的家族便趁机飞黄腾达。然而在东汉的众多太后中,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可以算得上是极为特别的一位,她在掌权之后,竟然将所有的心力投入到赚钱上,甚至直接引发了东汉末年局势的进一步恶化。
展开剩余81%董太后的起点非常普通,最初她与太后之位毫无关系,仅仅是河间一户富裕家庭的女儿。她的家族与洛阳的皇宫并无直接联系,也没有显赫的背景。由于家境尚可,董氏在婚配时选择了嫁给了当时被封为解渎亭侯的刘苌。尽管刘苌是王侯,但由于推恩令的影响,其爵位在刘苌这一代降至最低的亭侯等级,连董氏家庭的地位都不算高。然而,这段婚姻却为董氏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。
婚后,董氏为刘苌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宏,但刘苌早早去世,董氏与儿子相依为命。尽管刘宏继承了父亲的亭侯爵位,但这个封号与显赫的地位相去甚远。与此同时,东汉朝廷因为连续两位皇帝早逝,最终,年仅十一二岁的刘宏继承了帝位,这便是日后的汉灵帝。由于刘宏年幼,他的继位实际上是被窦妙所操控,窦妙借助刘宏年幼,迅速将自己外戚势力的影响力扩大,掌控了整个朝政。
然而,汉灵帝的即位,并非意味着权力的完全掌握,实际上,刘宏不过是一个外戚窦妙的傀儡。窦妙在自己的控制下,不仅让刘宏追封了父亲刘苌为先皇,还力阻他母亲董氏升为太后,最后仅赐其“慎园贵人”之位,并禁止其进入洛阳。
随着时间推移,宦官势力逐渐崛起,政权逐渐发生剧变。仅仅六个月后,宦官发动政变,致使窦妙及其家族被打压,窦妙甚至被软禁起来。此时,宦官势力与皇帝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合作关系,因而汉灵帝获得了部分实际权力。汉灵帝在获得实权后,意识到母亲董氏依然在河间过着艰难的生活,便立刻召她进入宫中并尊封她为太后,董氏及其家族迅速得到了极大的权力。
然而,董家出身低微,对高层权力斗争的经验缺乏,使得他们在掌权后很快开始犯错。董氏的哥哥董宠便是最早犯错的代表。凭借外戚身份,董宠仗势欺人,甚至以假传圣旨谋取私利。汉灵帝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,果断下令处死了董宠,试图避免自己被牵连。
接下来,经过四年的权力斗争,窦妙去世后,董太后顺利上位,成为了尊贵的太后。然而,董太后虽然在宫中掌权,但她的政治智慧显然有所不足,她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了财务上的积累。为了迅速积累财富,董太后开始劝汉灵帝出售官职,贿赂式的任命使她获得了巨额财富。
在此期间,后宫内发生了一场血腥的争斗。王美人为汉灵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协,但由于何皇后心生妒忌,便毒死了王美人。汉灵帝痛惜这个孩子,便将刘协交给了董太后抚养。与此同时,何皇后所生的太子刘辩也在宫中引起了更多的争斗。董太后渴望刘协继位,这样自己与儿子的权力基础更为牢固,因此她屡次劝说汉灵帝废掉刘辩,改立刘协。然而,汉灵帝未曾做出决定便突然去世,刘辩继位,而何皇后也因年幼的皇帝成为了太后,开始亲政。
此时,董太后彻底落入了下风,她不仅未能如愿扶持刘协为帝,还在朝中失去了支持。虽然她的侄子董重与何进的势力展开了较量,但最终董重仍然未能获胜,反被逮捕并在屈辱中自杀。
随着董太后的去世,东汉的政局迅速动荡,董家势力彻底消亡。然而,董太后的遗祸并未就此结束,她的侄子董承在其死后仍未放弃试图恢复董家的权力。他通过寻找外援,最终找到了日后造成东汉灭亡的董卓。董卓通过废除汉少帝刘辩,改立刘协为帝,这一系列权力斗争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董太后纵使在权力的顶峰有一段辉煌的时光,但她的过度贪婪和政治上的短视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崩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